被北大录取,大概是每个高考考生能想到的最完满的结局。但对于今年河南新蔡县的一位考生来说,本该有的梦想成真成了一场噩梦般的折磨。

这名理科生的高考成绩为538分,高出省内一本线36分,在今年考生突破百万的河南省,他的成绩并不算出彩。

对比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如果按照普通批次录取,这一分数别说能去北大清华,就连普通的211院校都够不上。

当学校通知这名“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内的考生“已经被北大提档,准备录取”时,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惊喜像是一个巨大的肥皂泡,欣赏它美丽的人还没回过神来,气泡就猛地破灭了。

20分钟后,这名考生突然被北大以“分数过低”为由退档——在“专项计划”中排名第8的他和排名第7(542分)的同学,与第6名(667分)的差距实在太大。

7月20日,疑似考生本人的知乎用户曾提问《国家贫困专项计划被北大提档了,他们认为我的分太低,可能无法完成学业,并以此为理由把我退档了,该怎么办?》,但到7月31日,这篇提问被其修改并撤销。

尽管如此,讨论声、甚至是讨伐声也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地漾开了。

截止至8月11日,北大官方微博公告最终处理结果,学校将对两名被退档考生进行补录:

“鉴于河南省‘国家专项计划’录取工作采取按顺序志愿投档的方式,已退档的2位考生达到了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且符合录取条件,应予录取;退档处理过程存在不合规之处,招生办公室的退档理由不成立。招生委员会决定按程序申请补录已退档的2位考生。”

北大之梦,百转千回

现在,对于主人公来说,尘埃终于落定,结局回到原点,梦想也再次由幻变真。但这却绝对无法抚平过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的跌宕与折磨。

在这场退档风波里,这名考生接连被北大拒绝了三次。

网上流传的“三回合”退档流程图。图/澎湃新闻

“高考成绩过低,根据我校教学强度,若录取该生,考生入校后极有可能因完不成学业被退学。本着以人为本,为考生负责的态度,特向贵办申请退档。”

这是北大给出的退档原因。

分数是客观清晰的,同时也是残酷的,它是高考角逐中最直观、也最被共同认可的评判标准,“以人为本,为考生负责”,其实就是“你的能力还没办法到达北大水平”的婉转表达。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图/《小欢喜》

“河南整体生源质量较高,考生基础扎实,请考虑为盼。”

河南是众所周知的高考大省,第一次申请驳回退档时,河南招生办希望从本省考生基数大、考试竞争激烈出发为学生争取机会,说明学生能力不会差,之后也不会跟不上北大的学习节奏。

这次陈情遭到了北大同样理由的拒绝。

河南是名副其实的“高考大省”。图/学习秘方

再一次,河南招生办表示“按照高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原则,请贵校研究决定,遗留问题由学校负责。

意思就是,如果将来学生真因为能力不足被退学,河南招生办也接受这个结果,但前提还是希望北大能给学生一次录取的机会。

招生办第二次的请求依旧失败,北大始终保持着最初的立场。

两轮回合下来,河南招生办只得接受退档的现实。在8月11日北大做出补录决定前,考生本人也重回高中课堂,开始为复读做准备。

根据《南方周末》的报道,在其记者于2019年8月10日获得的一份经过交叉求证的采访录音中,被卷入“北大退档风波”的那名考生喃喃道:“我个人意愿也是放弃,不上了,无所谓,不能连累人……老师对我特别好,校长都挨批了,老师也是,不想因为自己连累其他人。”

毫无疑问,最终是否进入北大、又是如何进的北大,都将成为这个年轻的生命中格外厚重的一页。

北大不管怎么做,好像都“不公平”

除了被改写了命运的考生,北大自身也被卷入了一场来势汹涌的舆论风暴。

有人说北大单方面破坏了录取规则,在河南省“顺序志愿”(注:顺序志愿的投档规则为“志愿优先,分数排队”。同科类考生按志愿院校分别排队,以分数高低来排序,每个志愿序号对应一所院校)的标准下,即便第二志愿队伍中有分数更高的学生,按理来说也不应取代第一志愿中分数较低的考生的位置。

按照“志愿顺序”的投档方式,上述现象在填报志愿中会有一定的发生几率,难道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报了第一志愿但分数相对低的学生都要被退档,让位给分数相对高的后序志愿考生?

听起来分数越高就能去越好的学校,这一点没有错,但不能忽视的是,录取是基于分数和志愿规则两项因素同时进行的,人们越能遵循同一个规则,相对的公平才越能体现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填志愿时要做的抉择,比高考本身更加艰难且残酷。

再者,考生本来在各项因素上就符合录取要求,北大先投档再退档的行为,多少会对考生后续的投档录取产生影响。

而一些网传“北大树洞”中北大学子的留言,又将这次争议推向另一个高潮。

有些人站队表示“不想认这个校友”,也有人质疑这两名被补录考生“是不是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树洞中的言论并不能代表所有北大人的观点,但也不免让观者对说出这些话的北大人感到失望。

归根结底,人人讨论的都是一个与“公平”相关的问题,只是人人所处的立场不同。

有人认为“贫困专项计划”的存在就是为了减少不公平。

也有人反对之,觉得500多分上北大是对高分者的不公平。

有人质疑规则,质疑信息不透明、人为可操作空间大……似乎这块蛋糕分给谁都不对又不公,总会有人会对结果眼红。

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这块蛋糕的存在本身就足以让所有人眼红。

全国北大清华录取率前二十数据。图/无忧文案

这一点从北大的录取率便可以瞥见,以河南省为例,2018年全省高考人数为98.3万,北大在河南省的录取人数为201,换算下来,录取比例仅为0.02%。

也就是说,一万名河南考生中,只有2位同学能抢到北大的席位。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者要么是百分百优秀中的精英,要么就是比例微小到可忽略不计的幸运。

如果没有北大清华,公平就更多了吗?

尽管国内各省每年高考考生人数不同、竞争程度各异,但各省的北大清华录取率基本不会超过0.1%。

人人都有可能上北大清华,但绝不可能人人都能上北大清华。

世界公认最难考的学校印度理工学院,每年有数十万人报考,在量与质双重标准的考核下,最终只有2%-3%的学生会被录取。

录取难度同样极高的巴黎高师,更是要求报考的高中生先参加专门考试进入预备班,两年后再经由笔试和面试筛选出1.5%的佼佼者。

印度理工和巴黎高师都是典型的精英教育的代表院校,如果以比例来看,能进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基本属于精英中的精英。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时则属于大众教育阶段,50%则为普及教育阶段。

根据教育部的新近数据,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8.1%。

这一数字与20年前国内高校扩招之始的10.5%、与40多年前刚恢复高考时的4.9%相比,早已翻天覆地。不过,在当下几乎一半人都能读大学的社会里,金字塔的存在也不可避免。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变迁。图/新浪教育

从数据上看,我们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追求培养精英。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创始人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大众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一定要破坏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及其组成部分、不一定要其转变成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

精英高等教育确实仍在发挥着大众高等教育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其中的一些功用是教育和训练经过严格选拔的学生,以使他们适应高标准和高度创造性的脑力工作。”

精英始终聚集在金字塔的顶端。图/《天空之城》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非两种完全割裂的事物,它们可以共存于同一个系统,但不能否认的是,在这系统内部越往顶尖处走,“公平”就越倾向为一个伪命题。

在之前的一篇推文《裸分上北大清华有多难》中,我们也提到过,如果只把纯分数看作是最公平的竞争标准,那么公平只会渐渐缩水。

以2016年的浙江高考为例,当时省内各重点高中被清华、北大录取了347名考生,总数居全国第三。其中仅39人凭裸分录取,其余学生皆通过自主招生、博雅计划、领军计划等手段获得降分或被保送清北。

去年,在清华、北大招收的6700名学生中,有91%的人拿到了自主招生、综合评价、高校专项等的降分名额。

90%多的“福泽”,会均匀地洒在每一个想进北大清华的学子身上吗?当重点高中的学生开始为保送、降分而努力时,落后地区的孩子也许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

北大清华的大门确实在全然敞开,但每个人脚下被铺设的路却不一样,而这并仅不是学校造成的。

精英和精英教育本身向来也被看作是对大多数人的不平等,这一原生不平等广泛地存在于全世界全社会的各个领域里。

在FT中文网的一则报道中,英国政府的社会流动委员会表示,英国社会流动性“停滞不前”,一个人的出身极大地预示出他未来的职业生涯。

有人提出,撤销牛津和剑桥也许能使英国社会更加公平。

因为从生源数据上看,“牛津剑桥从8所学校(其中6所被认为是私立付费学校)招收的学生数量,比从2900所英国公立学校招收的学生数量加起来还要多”,这意味着,好的资源基本掌握在一开始就拥有好资源的人手中。

所以,上述设想的结果是,如果让金字塔从上往下轰塌,便不会存在结果早已注定的畸形竞争。

他却忽略了另一个前提:社会的发展始终需要精英,而精英注定是少数。

如果人人都是精英,那精英便不再是精英,同样的,对于最顶尖的大学来说,如果人人都能上北大,那北大也将不再是北大了。

如果没有最顶尖的大学,

公平就会更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