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传媒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8 年 1-6 月,网络舆论场中的教师形象总体呈现出受人尊敬、值得认可等积极特征。公众对教师群体的感情倾向以正面和中性为主,感动、感恩、梦想等词汇常与教师联系起来。同时,受众情感倾向也会因舆情事件产生较大波动——当出现教师体罚学生等负面事件时,网友通常较为集中地对涉事教师表达不满,强烈质疑其师德师风表现,同时也会高度关切事发学校及其所在地教育部门的处理方式;当发生学生家长殴打教师的新闻事件,则会对当事教师表示同情和声援,要求严肃处理肇事者,呼吁善待教师。

(图 1:2018 年上半年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形象”相关网络高频词统计)

对以上涉及教师形象的网络高频词进行分析可发现:

1.公众对教师的印象多指向职业身份,家长将孩子升学的希望寄托在教师和学校的培养上,能够成才的学生也多对教师怀有感恩之情;

2.即便在网络世界中,教师这一职业也总被与梦想等反映正面感情的词汇联系起来,教师招聘也是继公务员、事业编制考试后最受欢迎的就业渠道;

3.在影响教师形象的负面舆情事件中,体罚等行为最容易触动家长的神经;相比之下,公众对教师“有偿补课”反应较为平淡;

4.对教师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过往舆论关注度不高,但 2018 年上半年发生了多起教师“讨薪”和教师遭学生家长殴打事件,使教师权益问题进入了公众视野。

考虑到受众情感有明显的事件趋动特征,中教传媒智库以舆情热度和持续性哦指标进行统计,梳理出 2018 年上半年进入公众视野的舆情事件共计 34 件。这些事件均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形象”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或好或坏的影响(见图 2)。

(图 2:2018 年上半年影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形象”的舆情事件正负面分析)

一、正面舆情事件分析

以新闻报道转载超过 10 次,新浪微博转载量过百为统计基准,2018 年上半年提升公众对教师评价的正面舆情事件共 9 起。其中,河南信阳女教师李芳为救学生殉职一事影响最大,至 6 月 30 日文章总数逾千篇(见表 1)。

(表 1:2018 上半年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形象”正面舆情热点事件)

9 起进入公众视野的正面舆情事件,均为主流媒体对特定教师事迹的报道,其中乡村教师坚守奉献的事例最多,李芳为救学生殉职一事关注度最高,显示主流媒体对教师正面形象的定义集中在“奉献”这一单 一标签上(见表 1),选用此类案例的标准也较高。

6 月 11 日,李芳为保护学生殉职,至 30 日,相关网络文章共计1053 篇。包括新华社在内主流媒体均多次报道,中国教育报刊发了 5 篇报道、两篇评论加以纪念。从传播平台看,新闻网相关报道最多,且出现 3 次波峰;微信公众号推文主要集中在 15 日前后(见图 3)。

(图 3:河南信阳女教师李芳殉职事件舆情走势)

仅新浪微博“央视新闻”对李芳的报道就获得 15 万个点赞,转发、评论均超 1.3 万次。点赞最多的评论是向李芳致敬,认为舆论对教师形象要求过高的言论紧随其后。在教师相对集中的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评论区,留言侧重点略有不同,除了向李芳致敬外,呼吁对她的子女多加关爱的意见最多(见图 4)。

(图 4:教师和网友对李芳老师殉职的意见分布)

因命制“趣味试卷”成为“网红”的化学教师徐振宇同样受到了主流媒体的关注。今年高考前,荆州中学数学组老师出的“鸡汤+知识点”试卷,热度虽未达到统计标准,也一度“刷屏”微信朋友圈;7 月后,北京人大附中教师李永乐用物理原理解释 C 罗定位球的视频也一度“走红”。这些教师寓教于乐的案例得以传播,显示网友对有个性、有趣味、接地气的教师同样欢迎和尊敬。

舆情研判

1.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最受舆论认同,在 2018 年上半年 9 起正面舆情事件中,有 8 起关键词为“奉献”“坚守”。此外活泼、阳光、有个性的教师形象也受到公众喜爱。尽管正面舆论的影响力一般较小,一些教师崇高的道德操守、鲜活立体的个人形象仍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众对教师的评价。

2.正面教师形象在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差异较大。主流媒体对报道题材的要求往往较高,也较窄,态度严肃,甚至多为取向单一的“标签化”报道。社交平台上引发讨论的正面教师形象报道更加“活泼”和立体,“网红试卷”和 2017 年曾出现的“说唱版入学通知”等均是很好的案例。

3.在上述 9 起正面舆情事件中,有 8 起发生在小学阶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能够突出表达“坚守”“奉献”等关键词的村校和乡村教师主要存在于小学段,且小学段学校数量多、分布广;另一方面,中学段学校和教师面对的升学压力较大,也可能导致学校在舆论场中活跃度不高。

二、负面舆情事件分析

以网络文章总数超过 400 篇为基准统计,2018 年上半年,影响基础教育教师形象的负面舆情事件共 19 起,多发于幼儿园、小学和高中。在幼儿园、小学阶段,教师涉嫌虐待和体罚学生的最多(7 起); 高中阶段则以教师涉嫌性侵(性骚扰)学生的事件为主(3 起)。此外,个别教师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也引发了公众对教师个人素质以及职业素养的质疑(见图 5)。

(图 5:影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形象”的负面舆情事件类型统计)

在 19 起负面舆情事件中,教师涉嫌体罚、虐待学生的事件有 7 起,占比最大。其中 5 起发生在民办教育机构,民营幼儿园的问题尤为突出。同时也不难看出,教师体罚的本意多为管教学生、维持秩序,但最终演变为体罚、虐待学生的恶性事件(见表 2)。除体罚外,教师管教学生过程中涉嫌侮辱、谩骂学生的负面舆情事件也出现了两起(见表3)。

(表 2: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涉嫌体罚、虐待学生事件统计)

在这 7 起性质类似的事件中,公众情绪多以愤怒为主,但教育主管部门的舆情应对会对舆论走向产生较大影响。在济南天桥区教师烫伤幼儿事件中,从事件发生到舆情爆发将近 1 个月,网友情绪因此由愤怒转为失望、不满,微博热评“走正常程序投诉不管,非得曝光到网上才开始管”(点赞 440)是最具代表性的意见。

2018 年上半年影响教师形象的其他负面舆情事件中,最受关注的是教师涉嫌性骚扰/性侵学生,其次是教师影响公共秩序的行为,这显示网络舆论对教师群体的道德水平有很高的期待(见表 3)。

(表 3:降低公众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评价的其他负面舆情热点事件)

舆情研判

1.网络舆论场中定义的教师形象外延广泛。一些负面事件如违反社会公共秩序等,反映的是涉事者个人的道德素质,但在事件传播中,往往会着重强调扰序者的职业身份,并希望其所在单位加以惩戒。实际上,教师在其他场景下的行为与师德师风并不直接相关,学校也非直接管理者。这种舆论倾向显示:公众对教师群体的道德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而教师在其他场合行为失当,也可能因此对教师群体的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2.从教人员情绪问题较为突出。在多起体罚学生或扰序事件中,教师本意并不坏,而是瞬间情绪失控导致行为过激。从时段看,跟学期初和期末相比,3 月底至 5 月初发生的负面舆情事件更多,这与学期中期教师工作压力大有关。

3.民办教育机构负面舆情多发。原因可能与民办教育领域存在无资质机构或有资质机构聘用无资质人员(如保育员)承担教师工作有关,建议各部门联手加强监管,并由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岗前和在职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防范负面事件发生。

三.其他舆情综合分析

除明显提升或降低公众对教师评价的正面、负面舆情事件,2018 年上半年还有两类事件也曾对舆论场中的教师形象产生影响。以网络总文章数超过 5 篇为统计基准,4-5 月间的 3 起教师集体“讨薪”事件,

5-6 月间有 4 位教师因家校关系问题受辱,均不同程度得到舆论的同情和声援(见表 4)。

(表 4:2018 上半年影响基础教育“教师形象”的其他舆情事件)

(一)教师集体“讨薪”

2018 年 4-5 月,先后有教师因待遇问题集访,但并未受到太多关注。5 月 27 日,安徽六安教师“讨薪”被驱散,大量自媒体文章和现场视频、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和新浪微博转发。主流媒体随后跟进, 27-29 日 3 天内,相关网络文章达 798 篇(见图 6)。

(图 6: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讨薪”舆情走势图)

5 月 28 日起,光明日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先后发表文章,呼吁善待教师,满足合理待遇诉求,转载量均较高。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推文《六安教师维权事件:副省长曾批示解决类似问题,但六安落实不到位》,阅读量迅速突破 10 万。自媒体则对安徽其他市县及陕西、湖南同类问题旧事重提,更多教师“讨薪”案例进入公众视野。从地域看,自 4 月 1 日至 5 月 31 日,教师“讨薪”舆情最热的是安徽,陕西次之,黑龙江、湖南和广东也受到关注(见表 5)。

主流媒体跟进后,教师待遇问题受到网友关注。在中国新闻周刊相关文章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与公务员相比,目前教师收入水平仍然偏低,个别地方执行中央政策不力,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见图 7)。

(图 7:中国新闻周刊教师“讨薪”报道网友评论及点赞数)

随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侠客岛”推文称,教师集访“讨 薪”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困境,最突出的是政策统一与区域差异之间的矛盾。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二)教师在家校沟通过程中受辱

5-6 月发生的 4 起教师在家校沟通过程中受辱事件,起因皆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令家长不满。与六安教师“讨薪”相比,主流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较少,相关新闻转载量一般不超过 10 次。

相较而言,资阳高三教师被学生家长亲友围殴引发了舆论对此类事

件的关注,微信公众号推文占比最大(见图 8)。其中,《半月谈》杂志微信公众号推文阅读量超 5 万;其他多为以教师为主要受众的自媒体

文章,阅读量数千到 4 万不等。主流媒体报道转载量也达到 40 篇。

(图 8:教师在家校沟通过程中受辱的舆情走势)

不同群体对教师受辱事件的态度有较大差异。网友的批评主要针对施暴者个人;媒体着重探讨家校关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教师们发声呼吁健全法律法规保护其合法权益(见图 9)。

(图 9:媒体、教师、网友对教师在家校沟通中受辱的意见分布)

家校冲突发生多为双方沟通不畅所致。家长应尊重教师的人格和职业身份,教师也需要体谅家长的感受,双方应加强沟通,认识到彼此出发点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以此为基础达成谅解。

四、结论

2018 年上半年,与教师形象相关的舆情复杂,但总体趋向正面,李芳老师殉职等事件进一步强化了受众对教师的尊重,多起教师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进入公众视野,不少网友表达了同情和声援。

另一方面,上半年发生的负面舆情事件对教师群体和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具有警示意义。反性侵和禁止体罚学生的长效机制尚待完善,教师的情绪管理培训、压力疏导、岗前教育等需要加强。此外,公众对教师群体的道德水平有很高期待,也要求教师时时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并提升舆论场中教师的良好形象。